完整的自己,都需要從混亂中不斷的摸索。
這幾年因為生活有了很大的轉變,開始接觸心靈和哲學類的書籍,剛開始是想舒緩個人情緒,但一段時間下來,發現自己也改變了生活習慣和心態,對我來說是好的轉變。
而丁寧的著作就是其中一本幫助我轉變心態的書籍。雖然標題上寫著成為自己的七堂課,但對我來說內容的豐富度是超越了十堂課。
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有很多,市面上大部分心靈書籍所呈現的文字語言都是「有仙氣的」,總是緩緩的,不急不徐地排解讀者們的負面情緒;這一類的書籍適合在睡前閱讀,四下無人可以靜下心的時刻,自己才能領悟到書中的真諦。
但丁寧的書不一樣,書中呈現的語氣總是振奮的,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樣,他分享自己生活經驗,然後鼓舞著閱讀者先面對自己的混亂,不用空泛的詞句舒緩讀者們的低潮,提醒我們也需要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,適度的承受那些不愉快,我們才能進而和自己對話。
因為一有了對話,我們才能去探究更深層的自己。否定自己的缺點,其實對尋找自我並沒有幫助。
外在的皮肉傷可以仰賴時間復原,那心靈呢?
在開始分享這本書之前,我想先將重點聚焦在:學習與負面情緒共處。在閱讀了許多心靈勵志的書籍,很少有一本可以提出具體「如何消化負面情緒」的方法,或許就是不斷練習相信自己,然後利用言語和思考模式來改變現在的低潮。
不過對我來說,這些方法其實會讓心更累。
如同前幾年風行的吸引力法則,提倡思考方向都是需要正面的,他們總是告訴我們:冒出來的負面情緒也許不會即時影響,但對於實現願望就會有影響。那時候的我,腦中一有不愉快的事情,就會馬上啟動危機處理,告訴自己不行,這種負面的想法對生活沒有幫助,也許會讓我更慘,我不能去想。
這種偏向「結果論」的激勵方式,對我來說是很吃力的,我那段時間反而變得很恐懼,恐懼那些負面的情緒若是不小心溜了出來,那麼我將會遭受到厄運。但那時候走的風向總是積極正面的,每天一句激勵人生的文字,成為社群媒體必要發表的動態。
但我知道這不是我要的,因為表面上的正面,不代表內在的負面就會被消化掉。
丁寧的書,不單單只有用文字來消化你內在的負面情緒,而是告訴我們,找到外在適合的方式,是可以讓自己心靈獲得成長的。
對於她來說,瑜珈是一個很好認識自己的方式。
我們從小到大背負了許多傷痕,第一個接觸到的就是原生家庭。原生家庭對於我們來說,是踏入世界的根,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,倘若你是在被愛包圍的環境中長大,那你真的很幸運,期盼你在往後的日子裡,也能付出同等的愛來愛別人。
倘若你是在有陰影的家庭中成長呢?
關於負面情緒是會傳承的,在某些潛意識的那些恐懼,或許都是受到父母負面思想所造成的,這並不是你個人的錯誤,而是每個人所背負的使命都不一樣。作者丁寧從書的一開始緩緩道來她的成長過程,那些不安全感、恐懼和憤怒充斥著她往後的生活,很累,很辛苦,但禁錮在身體的靈魂無法獲得抒發。
但瑜珈和心靈課程的啟發,讓作者開始了解自己,也了解生活中幸福和悲傷是要同時存在的,我們可以大膽的享受愉悅、幸福和快樂的能量,但同時也要接受悲傷、憤怒和沒自信等負面能量是存在的。當你學會了解自己,和不完美和平共處,自然就會有治癒自己的力量。
所以在這本書裡面,可以發現作者除了分享自身經驗以外,也會帶入很多舒緩身體或情緒的瑜珈動作,讓我們也了解到,呼吸,也是一件很重要的日常。
先從注意自己的呼吸開始,我們才能培養自覺的能力,加深自覺的能力之後,我們才能感受到萬物帶來的機會教育。
最後我們會慢慢發現,也許生活對我們來說,就是不斷的解決問題,但更重要的是,我們要學會了解自己,接納自己,那些曾經以為的「問題」,反而是讓我們變更強壯的原因之一。
在閱讀本書的時候,腦袋不斷想起2001年孫燕姿「逃亡」這首歌。現在就讓我們隨著這本書,一起強壯我們的靈魂,繼續練習接受自己,摸索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