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年紀的增長,我們生活經驗不斷被累積,但那些累積的成果,似乎就無形之中建立起一道道的圍牆,無法仰賴最真實的反應做出回應,總是會反覆的思考著,下一步應該要怎麼進行?該如何回應剛剛接收到的訊息?或者是對方會有甚麼樣的回饋?
任何的反應都必須深思熟慮,這就是長大後不斷學習的隱性社交手段。
並不是要你一直跨越不懂禮節這條界線,而是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,我們難免會遇到挫折和受傷的時候,但武裝自己不是唯一的選項,而是讓自己更有同理心去對待未來進入生活圈的人。
最近突然想起小時候,在我的成長過程中,曾有個「閨蜜」我非常信任她。我們從小學五年級就同班,當然小時候的個性和長大都不一樣,我們上了國中雖然沒有同班,但因為家裡住的近,常常坐同一班校車,彼此的父母也相當友好,那時候的自己,有甚麼東西總是會想給她一份,我們都還交換日記,聊聊彼此發生了甚麼事情,分享自己的生活。
小時候的我們都很單純,我們不認為這樣的朋友會傷害自己,所以總是掛念著她,也希望能長長久久的聯繫,因為我一直相信彼此都佔了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比例。
直到上了高中,她搬家了,距離瞬間拉到外縣市,雖然我們再也沒像以前常常去對方家玩,但每年她的生日,我總是習慣主動跟她說生日快樂。
大學放榜之後,我開始意識到似乎和她的友情,並不像小時候的自己認為的那麼一回事。長大後的自己,依舊維持自己的習慣,祝福她生日快樂,或者新年快樂,但口吻已經開始轉變為生疏,而她總是會用交際的語言說很想念我,下次一定要再約出去吃飯,想知道我過得怎樣,也想知道我大學生活過得如何。
但每次約好了,我認真的記下吃飯的日期,總是會無消無息。有時候我人已經到了指定的地點,但卻一直聯繫不上她的人,然後點好的餐點改成外帶,之後也沒有得到她完整的回覆。
不過那時候的我,似乎都沒甚麼感覺,我記得我最常用的語氣就是笑笑地說:「沒關係啦。」
我一直記得最後一次與她的邀約。
我們依舊維持老朋友的關係,對於我來說,能夠維持十年一直聯繫的朋友也不算多,我試著去珍惜這段友情,即使有意識到已經變質了,但依舊是處於和平的狀態。
我大三那一年,又和她搭上話了,那時候沒有臉書,也沒有所謂的Line,只有彩色螢幕手機(還只能打電話)和MSN。大學的我在台北念書,而她因為大學重考又沒考好,只好去台中某間私立大學念夜間部。我們聊著聊著,又開始邀約吃飯了,我看一看日子,發現她生日快到了,所以訂了離她生日很近的時間,順便打算到台中玩一趟,順便找自己的姊姊。
那時候沒有高鐵,我買了往台中的客運,一路上提著買好的生日禮物,打算準時赴約。但到了吃飯的地點,我依舊是聯繫不到她的人,如同輪迴一樣,我記得我在店內並沒有等太久,似乎早有預感會發生這一類的事情,所以大約等了半小時,我就前往家人的住處。
一路上我其實沒有哭,也沒有任何氣憤的感覺,只是坐著車發著呆,甚麼也不想去想。
那時的我,好像一瞬間就醒了,我並沒有太記得當時她解釋的理由,又或者她直接選擇不解釋。我只知道我自己當下選擇放棄了這段友情,而她呢?如同我猜測的一樣,她也沒有可惜這段關係,就繼續了她的生活,繼續與她認同的朋友玩樂。
我們真正彼此離開彼此的生活之後,我輾轉得知了一些訊息,我才知道,一直以來自己只選擇看待她好的那一面,直到現在,我仍然相信她其實人不壞,只是我們選擇的生活方式不一樣,這沒甚麼對錯之分。
我將她遺忘了好多年,在放棄她這個朋友之後,我陸陸續續很幸運的遇見很多願意幫助我的朋友們。
求學期間,常常聽見出社會後的人心險惡,但我卻在工作之後,反而總是能遇見願意真心待我的主管、同事兼朋友。他們對於每一次的邀約,即使只是簡便的飯局,總是慎重以對,但是氣氛都是好的,總是讓我心很暖。
也因為如此,我對於那位青梅竹馬的閨蜜,加快了那些遺忘的速度,即使我不知道她那時候的心態如何,但對我來說,都不重要了。或許在某些時刻,聽到某一些懷舊的流行歌,腦中會閃過她的影子,但就只是閃過,也沒想了解她現在過得如何。
至少我知道自己的真心以待,總是會有好的回饋,自己的善良,也總是會被人珍惜。
人與人相處,也許有可能讓自己受傷,但我們一生中遇過的人總是千變萬化,人的心思也總是時時刻刻在變。人際相處沒有一套準則可以遵循,但在保護自己之餘,別被過去的怨懟給綁住了。
因為我一直相信,同磁場的人,總是會被你的善良吸引過來。
你的真心以對,會有回報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