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既熟悉,又珍貴的藝術,其實都在你我身邊。
「我站在客廳的玻璃櫃前,看著眼前那一尊用銅雕刻而成的水牛雕塑品,除了素材本身的顏色之外,沒有任何裝飾,爸爸告訴我這是朱銘的作品。」
那一年,我還是個小學生,第一次聽到朱銘。
關於朱銘,也許你聽過且看過他的作品:鄉土系列、人間系列和太極系列,又或者你知道他是個現代藝術雕刻家。
但在他的藝術創作裡,你們看到了什麼?
追求一生所愛,將能成就完美
圖片來源朱銘美術館官網
我們知道朱銘已經是大師級的藝術家,但他在創作的過程中依舊不斷的突破自我,尤其在1997年為首位華人登上法國巴黎最奢華的地段 ─ 梵登廣場舉辦個展。梵登廣場過去多以西方的藝術家展出為主,西班牙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畫家達利也曾在這展出。朱銘老師以藝術作品跨越了種族和語言的隔閡,讓世界看見自己,也看見台灣。
其實在台灣,我們也能完整欣賞朱銘大師的作品。
隱身在金山的朱銘美術館,一直以來都是金山的著名地標之一,去了金山幾次,除了沿途北海岸的海線風景令人印象深刻之外,其實一直還未有機會親自到美術館走走。
原因不為別的,因為你需要準備半天以上的時間,才能好好感受到朱銘的美。
朱銘美術館創立在1999年,今年已經滿二十年了,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戶外美術館。雖隱身在山腰上,但美術館的建造並沒有做太多人為的破壞,而是與大自然共生,維持原本的自然生態,四季也有不一樣的景致,尤其在來勢洶洶的夏季,待七八月來臨,將會是荷花盛開的景致。
聽從心裡的聲音,將藝術創作靈感和自己合而為一。
在每個時期不同的作品當中,似乎都能看到每個時代的縮影,除了深具有台灣意象,朱銘老師巧妙的將時代的味道,悄悄的為作品調出味道。
一尊尊的老兵,象徵那年抗日時期的小小縮影,朱銘老師認為,既然是自己的靈感,在創作前想了幾天幾夜都睡不著,當手上拿了雕刻工具,抱持著「不用想,不要想」的原則去創作,使用大刀一氣呵成,達到忘我境界。
那些粗獷的線條,卻將老兵的滄桑,毫無保留的表現出來。
2007年,朱銘老師作品皆以白色色底為主,黑色線條為輔,主要是不因色彩而設限,邀請觀賞者一起來發揮想像力,每個人都有選擇角色的能力。而朱銘老師的孫子孫女也成為他創作的靈感,創作出「第三代」,提醒我們時刻保持如孩子般的童心,帶著微笑,世界將會更遼闊。
堅強又柔軟,用冰冷的素材,調合出柔軟的作品
在美術館,可以發現每一個創作,都是朱銘老師不斷對素材的材質突破探索。如同太極系列,雖以單一深色的色調為主,加上以保麗龍翻銅製成,以外表上來看如石雕般渾厚且自然的感覺,朱銘老師卻以生活經驗創造出柔軟的太極的招式,並注重作品整體的「動感」。
在空間上用一大片的綠地來相襯,讓作品融入大自然之外,整體看起來更具有律動感。
朱銘老師在創作人間系列時,其實一直有以「女性」作為作品的發想,對他來說,女性的體態線條也是最能發揮作品的線條感,整體的姿態看起來更有美的意境。所以雖然製作海軍或空軍的角色,仍舊有幾座女性的角色穿插在裏頭。
朱銘老師不斷的尋找材質上的突破,在2018年正式展出「人間系列─芭蕾」,一如往常的使用海綿翻銅,但在肢體的呈現上加入不鏽鋼元素,不斷的打磨拋光,如同每位芭蕾舞者在舞動的過程當中,肌膚依舊閃閃發光。
在本館的二樓,因為呼應展覽的主題,也展出「人間系列─游泳」。每位女性游泳者伸展出的動作,搭配投影燈光,展現另一種視覺震撼。而倒映在牆上的影子,少了不鏽鋼冰冷的元素,線條看起來都相當柔和。
即使是芭蕾舞者,在肌肉線條上少了塊狀的設計,而是以線條帶出肌肉的展現,還有伸展的廣度,原來線條也能是一種力量。
落實藝術的日常,可以隨興不被拘束
朱銘美術館一直很注重「藝術啟發」的觀念,其實在館內很多設計都是以「互動」來帶進藝術的理念。就像館內的路上,只要看到有白色格子的話,就可以以館內提供的粉筆來發揮自己的創意,為這條路上增添自己的想像,讓自己的創意停留在美術館內。
在這裡,藝術是隨性的不被束縛的,一雙舒適的球鞋和衣著才是最適合朱銘美術館的配備。
除了這些創作,其實根留台灣才是最珍貴的資產。如同朱銘老師所說的:「成立美術館是為了呈現藝術發展的過程,成立基金會是要讓美術館能永垂百世,也是為了作品建設一個好歸宿。錢本是社會的,回歸社會叫圓滿。」
我們都很幸運,能在這個世代,品嘗到朱銘老師所付出的圓滿。